【中大之声】我院副院长董淳锷副教授接受广州日报采访,谈南沙新定位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中,南沙是粤港澳合作三大平台之一。南沙经济发展近年来增速居于广州市前列,先后获批综合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国际化人才特区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即将竣工,南沙科学城建设快马加鞭,大湾区科学论坛落户南沙,南沙发展的多项指标规模迈上了新台阶。

近年来,南沙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面对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新要求,南沙未来将如何建设战略性基础设施、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强化粤港澳合作示范?近日,广州日报举办“云桌会”,邀请省党代表、专业人士、专家学者畅谈南沙的现在与未来。我院副院长董淳锷副教授应邀参加,并接受采访。

采访报道如下:

看变化:南沙正高速发展高质飞跃

主持人:如今南沙已经焕发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您工作的领域来看,南沙发生了什么变化?优势和特色又在何处?

董淳锷:南沙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是形成了具有品牌效应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根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1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南沙的贸易便利化指数位居全国54个自贸试验(片)区第一,综合创新指数排名第三。今年1月份,南沙推出了《南沙自贸片区对标RCEP CPTPP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点措施》,这是全国首个以RCEP、CPTPP双协定为对标标的制定的自贸试验区集成性创新举措。

主持人:您觉得南沙该如何继续完善公共服务以更好地凝聚人气?

董淳锷:我建议从优化“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着手。“硬环境”优化是指,南沙可根据其地理优势,打造有特色的宜居社区、办公环境、旅游景点,成为国内外创业者、旅游者能“快速识别”且“愿意前往”的地区。“软环境”优化是指,南沙应着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努力创新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的模式,不断提高在南沙的创业就业者和居住者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都愿意来”,且“不舍得走”。

促合作:关键是制度融通和机制衔接

主持人:南沙正加速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全面合作”的含义是什么?南沙如何进一步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

董淳锷:我的理解,“全面合作”至少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合作领域的全面性。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领域都可作为推进粤港澳合作的基点。二是合作过程的全面性。不是在个别要素、个别环节上体现“合作”,而是力求全面挖掘“合作点”,串起“合作链”,构建“合作网”。三是合作方式的全面性,粤港澳三地是一个互联互动、循环往来的“合作环”。南沙推进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不应局限于“引进来”的合作,也包括“走出去”的合作。南沙一方面可以主动建立或修改相关制度、机制,以利于港澳融入内地,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走入港澳,寻求在外合作。

我个人认为,全面合作的关键抓手是制度融通和机制衔接。因为粤港澳三地的任何合作,首先都需要解决制度、机制层面的障碍,都需要尽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耿旭静、董业衡、申卉、徐雯雯,通讯员南宣

原文链接: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2-05/25/content_871_793102.htm

 

编辑: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核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