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发布】自贸区动态|2022年第6期(总第17期)

发布时间|2022年6月27日

刊物期数|2022年第6期(总第17期)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 编译

 

本期《自贸区动态》已寄出,请订阅单位和读者注意查收。

内容简介

1 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动态

 

(1)制度创新进展

【政府职能转变】

6月10日,广州市、南沙区两级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立市区两级通办联办机制,共同推出一站式政策兑现服务平台,首批政策兑现市区联办事项共102个事项,助力南沙打造成为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实现“政策聚焦、产业聚集、服务聚力”的“四链”融合政策兑现服务模式。以往企业申报政策兑现时,需要结合企业注册地、政策制定实施部门等因素前往不同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业务。政策兑现市区联办服务模式推出后,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就近选择在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广州南沙政务服务中心或南沙区人才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申报政策兑现。

 

【贸易便利化】

6月16日,从河南自贸试验区洛阳片区获悉:该片区内某外贸企业在外汇局洛阳市中心支局支持下,顺利完成全省首笔委托境外加工贸易结算业务。了解企业诉求后,外汇局洛阳市中心支局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将企业委托境外加工贸易结算业务列入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监管方式,制定了委托境外加工贸易结算方案。同时,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将结算方案向金融机构、企业进行通报,要求金融机构主动前移贸易背景审核关,就细节问题进行窗口指导。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企业顺利办理相关业务,解决了新型出口贸易难题。填补了河南省委托境外加工贸易跨境收支结算空白,为企业开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探索了新路子。

 

【投资自由化】

6月23日,从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管委会了解到,全国首个保税维修再制造展示交易平台在沈阳落地,机床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将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运营模式。来自全国的13家上下游企业在发布会上签署成立机床维修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此次发布的保税维修再制造展示交易平台是集买方、卖方、海关、金融机构、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展示交易平台。可有效整合机床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资源,打造供需端、维修再制造、售后服务等全链条产业生态,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交易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等行业问题。目前,平台已上线德国、日本、韩国以及国内合作伙伴30余家。

 

【金融创新】

6月13日,外汇局天津市分局指导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为某公司使用已有账户提用外债资金,免去了开户程序并快速办理了业务,标志着不久前出台的人民银行、外汇局“金融23条”:支持非金融企业多笔外债共用一个外债账户的政策在天津正式落地。多笔外债共用账户政策是支持企业跨境融资的举措之一,突破了每笔外债需独立开户的要求,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和脚底成本。政策推出以来,外汇局天津市分局通过多种方式宣讲政策,指导银企全面掌握并合理使用政策,进一步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

 

【法治改革】

6月20日,从重庆两江新区社会保障局获悉,在完成正常立案工作的情况下,两江新区劳动争议仲裁立案大厅创新推出仲裁案件立案前调解,办案效率显著提升。一般流程是立案10天后可开庭,45天内结案。两江新区创新推出立案前调解,让一些可以化解的矛盾纠纷提前解决,既可以尽快解决问题,又可提升办案效率,节约办案资源。45天内结案的案件,通过立案前调解甚至当天即可回应来访者诉求。今年以来通过立案前调解,两江新区成功办案243件,占总数的13%。两江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还与重庆军航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服务委聘协议》,律师事务所与立案大厅共同负责立案前的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工作。对于不能调解的案件,劳动争议仲裁立案大厅则根据仲裁办案规则,立即转入立案、仲裁程序。立案后,两江新区还将根据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及时宣传相关劳动政策法规,发放宣传资料,引导其改正。

 

(2)资料数据

6月22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官网发布海口江东新区揭牌两年来的建设成绩单。经济指标上,从固投完成情况来看,园区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社会投资占比不断提升。从今年1-5月固投统计情况来看,预计完成固投138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市比重33%,其中社会投资74亿元,占比54%,社会投资占比继续呈增长趋势。从营收、税收等其他关键经济指标来看,2022年1-5月,预计完成营收840亿元,同比增长11%。2022年1-5月,预计完成税收22亿元,同比增长13%。截至目前,江东新区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57.02亿元;累计完成离岸贸易额20.47亿美元。实现19项自贸港“首单”业务突破,其中已有15项扩大。

 

(3)专家观点

6月16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广东省重点智库)举办座谈会解读《南沙方案》。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李善民教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教授带领研究院团队分别针对《南沙方案》的亮点,从不同角度进行重点分析解读。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李善民教授指出,《南沙方案》更加明确了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中央赋予南沙的定位很高,要把南沙打造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一脉相承,《南沙方案》将南沙打造成为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下一步,南沙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围绕这个大局来开展。这是南沙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符正平教授认为,《南沙方案》的出台是继横琴方案、前海方案之后的一个重磅利好。尤其是对广州,意义重大不言而喻。除了方案中财税政策的支持外,最亮眼的地方在于,对南沙物流枢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明确提出要与香港合作建设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这是对南沙地理区位优势的最大限度放大。而且,此次方案非常“实”,规划了多个很有特色的产业园区。事实上,依托这些产业园区,南沙还可以做非常多的制度创新。未来,南沙新兴产业方面的潜力巨大。

 

2 国外自由贸易区(港)动态

【港口资讯】

法国Viridian Lithium公司决定在斯特拉斯堡港(Ports de Strasbourg)下辖的“欧洲中心”——劳特堡(Lauterbourg)建立首个锂电池工厂。该工厂的建立旨在生产可应用于未来电动汽车电池的低碳锂,这项工作将于2025年启动。斯特拉斯堡港被誉为欧洲中心大东部大区海上门面,吸引各工业企业和物流公司进驻莱茵河(Rhin)沿岸100公里的土地。自2025年起,Viridian Lithium公司计划于劳特堡三期平台的48公顷土地上建立20公顷的生产基地,并计划每年生产25,000吨氢氧化锂,以供应未来的电动汽车电池。该公司选择斯特拉斯堡港,是因为该地具备多式联运网,不仅有依托莱茵河的内河运输,也有依托铁路和主要公路的陆上运输。同时,大东部大区(la Région Grand-Est)是化学和材料科学卓越的研究中心,大力支持企业开展项目。锂电池制造商指出,得益于制造工艺以及可实现的河流运输,位于斯特拉斯堡的法国公司建立的这一家工厂旨在生产全世界碳强度最低的锂。这有利于制造商达到欧洲碳中和标准。到2030年,该工厂的生产速度预计将提高到每年10万吨,以便每年供应200万辆电动汽车。(资料来源:法国新闻-运输-物流网站,由本刊翻译整理)

 

【备注】

此为《自贸区动态》的部分内容。

欢迎广大读者订阅完整刊物内容。

 

自2021年度起,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正式发布《自贸区动态》,对全国自贸试验区(港)和国外自贸区(港)最新动态进行全方位跟踪和研究。

《自贸区动态》每月推出一期,是基于我院自建的全国领先的专业数据库——“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数据库”而形成的系列成果,是继《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论坛之后的又一品牌成果。

 

 

编辑: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核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