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了2021-2022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本次制度创新指数之贸易便利化亮点如下:
-
从贸易便利化指数计算结果来看,南沙、上海(浦东)、前海、上海(临港)、天津分列第一至五位。
-
本年度中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指标的平均得分83.60,相比去年(83.12)稳步提升。
-
在第三批+海南(第四批)自贸试验区中,成都、舟山、郑州、大连、西安分别进入前五位。
-
在第五批自贸试验区中,青岛、苏州、烟台、连云港、昆明位居前五位。
-
第六批自贸试验区队伍中,上海(临港)、北京、杭州、宁波、长沙分列第一至五位。
完整排名情况见下图:
报告解读
过去一年里,各自贸试验区在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积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有针对性地推出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举措。例如,南沙片区出台了《南沙自贸片区对标RCEP、CPTPP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点措施》,针对综保区监管方式、加强与各国港口及海关对接合作等方面实行4项贸易便利化相关措施。烟台片区对标RCEP国际经贸规则和通关标准,结合我国出口标准和日韩鲜活水生动物进口标准规定,建立覆盖海洋水产养殖全过程标准体系,大幅提高鲜活水生动物通关时效,满足特殊产品出口需求。
二是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红利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自贸试验区之间的联动合作不断增强。钦州港片区积极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重庆等地“单一窗口”数据对接,实现“单一窗口”数据共享,还为内陆货物提供铁路集装箱原箱下水服务,实现不同性质集装箱海铁联运一票到底、一箱到底、循环使用,有效解决了重庆、成都及昆明等方向经钦州港出口海外的箱源需求,同时化解了西部内陆地区海运箱匮乏、铁路箱富余的问题。
三是围绕供应链、产业链通过数据共享境内外联动等方式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西安片区的空港新城功能区搭建以国际航材为主的供应链管理中心,探索航材采购、通关、交易一体化发展模式,为航企提供全球范围内航材供应保障。绥芬河片区充分利用沿边优势,通过在境外建设园区开展木材初加工业务,在境内招引优质企业开展精深化、品牌化、规模化落地加工,形成了上下游衔接的木业发展模式。
更多详细解读欢迎订阅“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报告”!
(订阅信息请点击: https://www.wjx.top/vm/hFBBwkh.aspx)
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020-84111721
传真:020-84111722
电子邮箱:iftzr@mail.sysu.edu.cn
撰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课题组
编辑: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核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