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8日
刊物期数|2022年第11期(总第22期)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 编译
受疫情影响,本期《自贸区动态》将以电子版形式发出,请订阅单位和读者注意查收。

内容简介
1 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动态
(1)制度创新进展
【政府职能转变】
11月18日,据辽宁省大连自贸片区官网信息,大连自贸片区规划建设局推出“验登合一”审批制度,在完善竣工联合验收基础上,将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与不动产首次登记并联办理在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合格后一次性获得竣工验收备案证和不动产权证实现“验收即发证”。主要做法是通过已实行的“多测合一”,将竣工验收涉及到的规划核实、土地核验、人防工程验收及消防验收竣工档案备案和产权登记涉及的房屋面积测绘等环节测绘业务整合为一个测绘事项,实现“一次委托、多测合并、一个标准、一套数据”,相关结果直接用于不动产手续办理;通过已实行的“验备合一”,将多个竣工验收事项合并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含人防、档案、消防),为办理不动产登记压缩时限;通过“验登合一”,将不动产验收纳入联合验收阶段,综合运用前置预审、并联审批、数据共享等措施,对联合验收和不动产登记进行流程优化,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使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通过后可立即完成不动产登记。
【贸易便利化】
11月20日,一趟满载着货物的中欧(厦门)班列,从福建省厦门自贸片区海沧站缓缓驶出,预计16天后抵达白俄罗斯明斯克,这是厦门发出的首趟直达白俄罗斯明斯克的中欧班列,标志着厦门中欧班列再添新路线。据了解,在白俄罗斯线路开通前,厦门运往明斯克的货物大多是从厦门发出后,经阿拉山口出境,抵达波兰后,从波兰通过拖车折返至白俄罗斯明斯克,运输时间长,运营成本高。如果走海运的话,时间也长达30至45天。有了直达班列,运输时间节约一半,预计15至17天即可到达,运输效率明显提升,有效增强厦门物流区域竞争力,为做大做强区域物流产业和打造东南沿海区域物流中心提供新动能。
【投资自由化】
11月17日,上海浦东新区成立“张江集成创新园”,将推动实现机器人“造”药,让创新药研发7×24小时不停歇。张江集创园项目位于张江科学城中部核心位置,是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张江机器人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产业定位上,张江集创园紧扣张江园区已有特色产业基础,以AI赋能为核心,聚焦于AI+生物医药、AI+医疗器械,集成创新、融合创新、交叉创新,打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集成创新区。通过张江集创园的打造,实现机器人 “造”药,让药物研发7×24小时不间断,大大缩短研发的周期。目前张江集创园已经引入了5家头部企业。
【金融创新】
11月11日,根据山东省青岛自贸片区官网信息,青岛自贸片区企业通过跨境结算新渠道完成了全国自贸区首单信用证开立。企业通过在跨境结算新渠道企业端口发起信用证开立申请,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密传输至金融机构业务系统,实现了当日成功对外开出,落地了全国自贸区首单国际信用证结算新渠道业务。在此次信用证开立过程中,青岛自贸片区从三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创新增值功能,即基于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业务的批发类支付系统推出的创新增值功能;二是创设数字化解决方案,为进、出口企业与银行之间信用证业务提供高效、安全、一站式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三是提升国际结算效率,助力市场主体提升国际结算效率。截至目前,青岛自贸片区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160亿元,同比增长93.59%,较年初增长197.55%。
【法治改革】
11月24日,据陕西自贸试验区官网信息,陕西法律服务网新上线“‘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平台”栏目,旨在让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聚焦“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法律服务需求,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据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平台”目前涵盖图片展示、工作动态、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国际合作组织、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律师公证机构、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查明(国别法律、公约条约、协定惯例、涉外案例)、咨询预约(在线预约、在线咨询)等多个板块。同时,陕西法律服务网还组织高素质的法律服务人才成立驻场法律服务团队,聚焦“一带一路”科技类企业、涉外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打造“7×24小时”“一站式”便捷法律服务,提供集咨询、查询、申请、预约、办理于一体的全业务全过程法律服务。
(2)资料数据
11月7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度中国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稳固。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8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连续十年位列全球前三。202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79万亿美元,连续五年排名全球前三。2021年中国双向投资规模基本相当。同时,2021年度中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其中,八成投资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制造、金融、交通运输领域,流量均超过百亿美元。2021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和零售、金融、制造等行业投资存量均超千亿美元。
(3)专家观点
11月26日,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金融论坛(2022)在广州商学院举行。本次论坛以线上线下参会的方式举行,主题为“世界经济变局下的国际金融:挑战、机遇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我院理事长李善民教授受邀出席并发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的方向与路径”主旨演讲。李善民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大湾区金融发展目前呈现出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强劲且具有独特优势、特色金融快速发展、湾区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的三个特征,未来仍有一些方向等待探索。首先是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包括加大对科创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开放资本市场促进科创发展;组建政策性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走出去”投资促进中心。二是大力发展与港澳合作的特色金融。包括积极发展大湾区跨境资产配置服务;以重点合作平台为支点,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金融圈;进一步强化自贸试验区离岸功能,发展离岸科创和贸易。三是加快金融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加快金融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跨境资金通道,促进资本安全有序流动;规范跨境网络金融平台,避免涉众风险隐患;构建跨境金融监管合作平台。针对上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方向,李善民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一是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的基础设施布局。包括优化和完善CIPS等跨境资金结算系统;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金融创新功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进一步部署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等。二是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金融市场。包括搭建交流合作、要素交易和信息流通等功能性平台;对财政投入资金应分类使用,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和管理模式;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大方向,在风险监管的前提下,拓展人民币国际化通道以及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模。三是聚集国际化金融人才。包括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金融人才聚集;对金融人才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强对金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度。四是搭建面向国际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平台。包括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试验区资本账户开放平台;构建面向RCEP国家的金融开放平台。
2 国外自由贸易区(港)动态
【园区动态】
10月31日,沙特政府在首都利雅得(Riyadh)哈利德国王国际机场(King Khalid International Airport)启动了该国首个综合物流特区(Special Integrated Logistics Zone)。这是沙特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一项举措,有助于其提高货运能力、增强供应链韧性。沙特民用航空总局(General Authority for Civil Aviation,以下简称Gaca)战略副总裁Mohammed Alkhuraisi在接受《国家报》采访时表示,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公司是这个300万平方米的物流特区的首批入驻企业之一,特区聚焦于吸引来自电子、科技、制药、奢侈品、珠宝和航空零部件等领域的世界顶级跨国公司。苹果公司将在利雅得设立一个区域分销中心,满足当地需求,并出口和转口到邻近市场。Alkhuraisi表示,沙特目前正与20家知名全球企业进行不同阶段的谈判,希望税收豁免政策、100%外资持股、流畅的许可流程和放宽“沙特本土化”政策等一系列激励措施能吸引他们落户沙特。未来10年,我们预计利雅得的这个经济特区将为沙特GDP贡献660亿里亚尔(约合176亿美元),并累计创造2.9万个就业岗位。”各企业在利雅得新物流区的活动将包括制造、分销、维修和维护。Alkhuraisi表示,沙特也在对吉达(Jeddah)和达曼(Dammam)增设综合物流特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重点是在利雅得建立一种稳健模式,然后在其他地方复制,这将对邻近市场和该地区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资料来源:The National新闻网,由本刊翻译整理)
【备注】
此为《自贸区动态》的部分内容。
欢迎广大读者订阅完整刊物内容。

自2021年度起,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正式发布《自贸区动态》,对全国自贸试验区(港)和国外自贸区(港)最新动态进行全方位跟踪和研究。
《自贸区动态》每月推出一期,是基于我院自建的全国领先的专业数据库——“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数据库”而形成的系列成果,是继《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论坛之后的又一品牌成果。
编辑: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核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