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助理教授徐世长撰写的理论文章刊发于中国改革报,题为“开创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全文刊登如下:
4月10-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稳定。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
改革的主战场: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引领体制机制改革最前沿
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国家区域试验战略的实践具象,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发展实际、改革实际相结合,与新时代的国家竞争战略相结合,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质。沿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粤港澳大湾区要持续推进深化改革攻坚工程,围绕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改革方案。一是更加强调内地与港澳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的突破已经在横琴深度合作区实现,“双主任”制度首次在内地与境外合作区落地,开创了“一国两制”框架下区域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探索实施港澳籍专业人才到内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常态化工作机制,特别是要积极创新在特定区域内实施“港澳标准”的改革示范区(例如允许港澳医疗标准、社工服务、高端专业服务等领域直接在内地特定区域落地实施),降低港澳要素在内地流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更加强调粤港澳三地“软联通”。作为改革的主战场,需要集中解决三地在法治体系、金融管理体系、税收体系等领域的制度差异(核心是监管方式的差异问题)。大湾区目前还是存在港澳标准与规制的势能优势,特别是在营商环境与高端专业服务方面领先内地,港澳与内地的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虽然持续缩减,但涉及多头管理与行业行政许可制度制约,跨境商业存在仍然存在障碍,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服务要素的自由流动,还需要充分发挥“软联通”的机制创新优势。三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成果的落地效率。粤港澳三地政策供给的落地效率成为衡量大湾区融合发展质量的关键。新形势下需要强化制度创新的集成性与实效性,要以粤港澳三地企业获得感的提升为准绳,切实体现改革的落地性、战略性和全局性。
发展的主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探索国家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珠三角区域9大城市,携手港澳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国家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湾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建设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战略的内在要求,前海、南沙、横琴作为湾区三大创新平台,承载国家科技创新优势培育以及科创成果市场化转化时代重任(尤其是在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上),党中央对大湾区三大平台给予厚望,通过多层次科技战略赋能,构建面向未来的极具竞争性的科技产业链,奠定湾区创新驱动的理论与实践双底座。二是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打造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样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广东是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对接港澳的天然优势必将更好的奠定“广东所需+港澳所长”的动能转换新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探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模式,是推进港澳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经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伟大实践,是跨境产业合作与高水平政策供给的全球样本。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形成“绿色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湾区有着丰富的绿色资产,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成为大湾区迈向内涵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举措。粤北、粤西生态区要在绿色驱动发展问题上走在全省前列,创新体制机制,引入港澳资本市场服务机制,做大做强绿色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打造绿色产业链和价值链。
开放的主旋律:粤港澳大湾区承载国家制度型开放时代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对外贸易与跨境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一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制度型开放”新时代。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大湾区制度型开放的关键一环,大湾区三大平台均由“自贸试验区”升级而来,开展对外经贸规则对接的压力测试成为大湾区的重大使命。制度型开放不仅是对标港澳、联动港澳,更是凸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逻辑,要将制度型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紧密结合,前瞻性规划好大湾区制度开放的先行先试政策体系设计。二是粤港澳大湾区承载港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任务。推动港澳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大湾区战略的持续深入要形成巨大“磁场效应”,更好推动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新优势,重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促进澳门经济结构多元化,打造澳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新局面;更好的发挥台商台企台资作用,围绕半导体核心技术以及产业链拓展开展深入合作与政策供给。三是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对接CPTPP/RCE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示范区。高水平开放型市场经济本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内生优势,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腹地为国际经贸协议的高效落地提供了平台载体,对接国际标准的目的是更好的发挥自身产业比较优势,持续巩固外向型经济基础,扎实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系统集成了新时代我国“持续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三大目标体系,开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成为时代所需、国家所需、广东所需,对新形势下的国家竞争力优势培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徐世长博士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助理教授,中山大学国家高端智库团队成员。本文是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指示精神的理论评论文章。
来源:中国改革报广东站
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0628043021156898/?app=news_article&ti...
编审: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定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