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自贸试验区要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2023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5个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自贸试验区要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契合自身功能定位和特色,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坚守制度创新初心,持续为更高水平开放探索实践经验,为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环境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提供压力测试。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连续8年对外发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各界享有广泛的影响力。此报告旨在以评价促改革,激发自贸试验区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的精神和动力,为下一阶段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方向。
综合排名
2023年7月20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正式发布“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过去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自贸试验区即将迈入第十个年头。党中央适时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入全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制度型开放已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换言之,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主要方向就朝着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的方向努力。相应地,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一定是要走摆脱“数量竞争”而以“质量优先”的道路。这也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评价的重要标准。
本年度,全国54个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指数总体得分平均值为78.03分,相较去年(76.70分)有明显提升。从排名来看,广东前海、上海(浦东)、广东南沙位列三甲,上海(临港)、天津、北京、福建厦门、四川成都、湖北武汉、重庆进入前十名。与去年相比,京津潜力逐渐显现,已成追赶超越之势。同时,江苏南京、浙江宁波、安徽合肥、湖南长沙等中心片区及河北雄安、广西钦州港、云南红河等特色片区也展现出自身特色。
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得分及排名情况见下图。
(点击图片看大图)
整体来看,自贸试验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片区对于制度创新也逐渐树立了新的导向,即追求“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当然,实践中受各类条件约束,不同片区进展各有差异。表现比较突出的,如北京、天津,尽管去年已进入前十名,但是本年度仍有进步,上升势头明显。又如安徽合肥、云南昆明,一个坚持发展“硬科技”,不断擦亮城市品牌,一个依托国家对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及边境边贸政策红利,逐渐形成自身优势。还如河北雄安、安徽芜湖等特色片区,要么是依托国家重大战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渐实现要素资源集聚,要么是通过坚持不懈的自身发展,培育出行业龙头企业,并依此形成稳固的产业链,成为制度创新的源源动力。进入“提升”阶段,犹如中流击水,自贸片区自身拥有及所能撬动的资源非常重要。未来,制度创新的“竞赛”将是质量、效率、动能的全方位“比拼”。
第一、二批自贸片区中,随着疫情的消散,上海浦东凭借其深厚的资源积累和发展底蕴,与排名第一的广东前海已相差无几。同时,天津表现可圈可点,名次前移1位,这在名列前茅的片区中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尽管有变化,但是事实上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头雁”格局更趋清晰了,北上广深一线片区引领全国的趋势已基本稳固下来。
第三、四批自贸片区中,本年度与上年度(2022年)相比基本上变化不大,仅是个别片区(如海南、河南开封等)名次略有上升,西南以成渝、中部以湖北武汉、东北以辽宁大连为引领示范的发展形势基本稳定。结合往年评估结果,本批次中海南的潜力无疑是最大的,这主要得益于国家重大战略以及独一无二的自由贸易港政策体系。当然,不可置否的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实践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必须日新月新,久久为功。
第五批自贸片区中,广西南宁、广西钦州港、河北雄安、云南红河等片区名次均有进步,尤其是雄安片区进步明显。雄安片区主要得益于超高战略定位的“加持”,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优质政策资源叠加,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广西南宁、广西钦州港、云南红河等片区则是受益于RCEP落地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当然,江苏苏州、江苏南京、山东青岛、山东济南等传统优势自贸片区,背靠雄厚的经济腹地,仍然是该批次的引领者。
第六批自贸片区中,上海临港与北京自贸试验区仍是“佼佼者”。未来,在自贸试验区“提升”过程中,它们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当然,这并不会否定本批次中其他自贸片区的特色,因为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仅是要首创性、集成性,还要讲差异化。浙江宁波、湖南长沙、河南郑州、安徽合肥等新兴中心城市就是差异化发展的典型代表。浙江宁波的数字经济,湖南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及中非合作,河南郑州的跨境电商,安徽合肥的新能源汽车,都是其实现提升战略的根基。
总体而言,后疫情时期,自贸试验区“雁阵”发展格局进一步趋于清晰,北上广深等一线自贸片区引领示范效应继续凸显,浙江杭州、安徽合肥、湖南长沙等新兴中心城市片区不断攀升,前赴后继,形成了中国自贸试验区的骨干力量,河北雄安、安徽芜湖、云南红河等特色片区亦逐渐展现出差异化发展的决心,深耕自身专精的领域,成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一抹亮色。
省级排名
各地自贸试验区(港)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导向,形成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与实践。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各地自贸试验区共计推出3400多项改革举措,并有超过200项制度创新成果被成功复制和推广到全国和特定区域,充分发挥了自贸试验区在窗口、示范、引领和带动方面的作用。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科学分析研判2022-2023年度各自贸试验区(港)的创新案例与先进经验,从“省级维度”的视角出发,综合测度21个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能力与发展综合成效。
(点击图片看大图)
从省级总体排名情况来看:2022-2023年度,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省级指数得分上海排名第一。广东、天津、北京、重庆、四川、福建、海南、湖北、陕西的指数得分超过80分的均值水平。与去年度的排名相比,上海自贸试验区由第二上升至第一位,整体创新发展态势处于领先地位。福建、湖北、江苏三地自贸试验区相较去年排名皆攀升一位。安徽自贸试验区表现突出,整体排名较去年上升了两位。
【预告】从明天开始,我院公众号将陆续发布“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分维度(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改革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化环境)的详细情况。敬请关注!
备注:
我院从2021年开始制作和发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报告”,完整报告欢迎订阅!
联系人:欧阳老师
电 话:020-84111721
传 真:020-84111722
邮 箱:iftzr@mail.sysu.edu.cn
撰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课题组
编审: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核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