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7月20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了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
本次制度创新指数之政府职能转变亮点如下:
-
从政府职能转变指数计算结果来看,广东前海、上海(浦东)、广东南沙、上海(临港)、广东横琴分列第一至五位。
-
本年度中国自贸试验区“政府职能转变”指标的平均得分75.22,较之去年(74.39)进一步上升。
-
在第三批+海南(第四批)自贸试验区中,四川成都、海南、陕西西安、重庆、辽宁大连分别进入前五位。
-
在第五批自贸试验区中,江苏南京、江苏苏州、山东济南、山东青岛、广西南宁位居前五位。
-
第六批自贸试验区队伍中,上海(临港)、北京、浙江杭州占据前三甲。
完整排名情况见下图:
(点击图片看大图)
报告解读
总体而言,过去一年自贸试验区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改革创新相对比较平淡,结合这两年的评估情况,似乎进入了“瓶颈期”。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随着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步入“深水区”,上级部门下放权限也越来越谨慎,更加强调风险防控导向,对于很多自贸片区而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创新的动能不如早期那么充足。尽管如此,仍然可以从过去一年的创新实践看到下一步发力的方向。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创新下沉到基层社区层面。基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自贸试验区经过九年多的探索,政府职能转变从“大刀阔斧”式的革新逐渐转入“绣花”式的基层社区治理。之前,自贸试验区开展机构改革、审批改革、执法改革、社会信用建设等制度创新,更多的是上层建筑方面的重新搭建,都不是以社区治理实践为出发点的。过去一年来,北京的人才服务下沉至社区楼宇,湖北襄阳推进区、镇(街道办)、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一门、一窗、一网”改革,四川成都实行社区、校区、园区“三区协同联动”,云南昆明探索社区警务新效能等改革创新案例,均是将政府管理、政府服务的思维与社区治理实践对接起来。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的这些实践可以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是区域一体化进程与政务跨区域通办协同演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与市场的一体化,必然会要求政务服务一体化。如果地方政府能够主动作为,开展跨省政务服务协同,与经济一体化相得益彰,那么政府服务的效能将大大提升。自贸试验区的政府职能转变绝不能“限于一域”,“放管服”改革效果,尤其是政府服务的效能,如果能够不宥于地理限制,那么将大大加快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实践中,长三角区域药械审评审批模式,安徽芜湖与上海港口的信息联动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政务数据一体化,河南开封在豫川云陕鄂5省9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基础上,联合青岛片区建立“云端自贸”服务跨域协作等,均是政府主动作为,通过政府服务与经济发展协同演进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典型案例。
三是政务服务更加注重围绕“人才”来做文章。以往政府职能转变更多关注市场主体,广东自贸试验区推出的企业专属网页等制度创新案例就是典型代表。这背后的逻辑仍是传统的“招商引资”思维。当然,这是非常必要的,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不过,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显然是不够的。人才是第一资源。区域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自贸试验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过去一年有不少围绕“人才”开展的政务服务改革创新案例,如北京建立“区级一功能区一街乡一社区楼宇”四级“一站”国际人才式服务网络,上海试点建立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广东南沙从税收服务、社会保障、跨境流动等全方位建立大湾区人才服务模式、广西南宁打造“智慧人才”服务平台等。
更多详细解读欢迎订阅“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报告”!
联系人:欧阳老师
电话:020-84111721
传真:020-84111722
电子邮箱:iftzr@mail.sysu.edu.cn
撰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课题组
编审: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核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