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之声】我院院长符正平教授接受央视采访,畅谈自贸试验区十周年建设成就与下一步展望

 近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教授受邀接受央视CGTN采访,谈自贸试验区十周年建设成就与下一步展望。相关采访报道见于CGTN系列专题报道《“湾区之心”向“新”而行》,并在各大多媒体平台进行多语种滚动播出。

△符正平教授受央视CGTN采访

 

 

以下为采访内容:

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自贸试验区建设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新动力,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作为2015年第二批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广东省的自贸试验区被赋予了特殊的战略定位,旨在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以及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自设立以来,广州南沙自贸片区特别注重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和高端制造等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应该如何评价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未来,如何继续开展改革探索,实践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

央视:

2023年,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2022~2023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请问南沙自贸片区在其中的排名如何?这个排名说明了什么?以及南沙自贸片区在体制机制创新先行方面实现了哪些成功的探索?

 

符正平: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已经连续8年发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该指数是对全国所有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2023年南沙自贸片区在中国将近60个片区里面,它综合排名是第三名,仅次于深圳前海自贸片区和上海浦东新区。这一次南沙自贸片区的综合排名就是对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工作--制度创新进行综合的整体评价,说明南沙自贸片区在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里面处在领先的位置。指数排名围绕五个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即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开放创新、以及法制创新。南沙2023年在投资自由化这个指标上排在全国第一,在贸易便利化分项指数排名排在全国第二,整个综合评价排名还是非常靠前的。之所以在投资方面能够排第一,是因为一系列改革举措,比方说南沙的商事登记确认制,这个涉及到企业开办,是自由化便利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南沙尤其这几年吸引了很多世界500强的企业来进行投资,项目体量也非常大,而且吸引了很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半导体等行业,包括来自港澳的一些大型的高质量的项目来投资。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它的跨境电商在贸易的新业态方面也是全国做得非常好的。

 

央视:

请问南沙自贸片区在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符正平:

南沙自贸片区在外贸方面最大的优势在于南沙港,在集装箱吞吐量方面排在全球前列,2022年已经超过了1800万标箱,整个国际航线有150条,2022年新增15条,其中有83条是面向RCEP的这些国家。它的整个贸易量超过了2700亿人民币。所以从它的规模来看,无论是集装箱的量和贸易的体量已经是处在全国前列。在贸易新业态方面,南沙是全国一个最主要的跨境电商的综合试验区。它也是国家的进口贸易示范区,有很多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宗商品,像粮食,还有工艺制造的这些原材料都需要从南沙来进口。而且现在它是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汽车出口码头,所以这两年汽车的出口量也是节节攀升。而且这里还开了中欧班列,中欧班列的量也在不断上升。在联动方面,因为它有海港,还有铁路,是珠三角整个发达的水网体系海铁联运方面,包括和白云机场的综合运输联动,南沙综合运输体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外贸易的综合运输的枢纽。还包括很多的服务贸易,现在香港科技大学一些重大平台落户南沙。同时,是全国最大的融资租赁聚集区,因为它里面有广州造船厂这些大的重型高新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南沙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方面,比如说在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它有全球溯源体系,这是全国唯一的。我认为南沙的贸易高质量发展,已经是在全国处在领先的地位。

 

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

 

央视:

2023年是中国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整整10周年,请问您认为应该如何认识这个举措对于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性?

符正平:

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是2013年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的,是一个国家重大战略,它主要是为国家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开放来带动国家的改革,尤其是以服务业的开放做一个主要的抓手。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年来做了大量的制度创新工作,就例如刚才讲的南沙,它累计的制度创新案例数量已经将近900多项,接近1000项,有43项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被商务部列于国家级的可复制推广项目的范围。

每个自贸试验区都有很多这种类似的很基础性的制度创新,像负面清单制度,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都是在自贸试验区最先推行的,像深圳前海,上海浦东,上海临港,然后再复制到国内的其他的经济功能区,甚至推广到全国所有的行政区域。

自贸试验区是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一个聚集区。所以过去十年自贸试验区这些面积很小的土地吸引了全国百分之几十的外资外贸,做了很多高质量的制度创新,为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应该说是功不可没。

习近平总书记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座谈会上,对未来自贸试验区已经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指示精神,就是要求自贸试验区还是要做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要努力把自贸试验区办好,自贸试验区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就是高质量的发展。

所以到底怎么做呢?我们现在将近70个自贸片区包括最近成立的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来它们的高质量发展,还是按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个整体的要求。每个片区还是要突出它的特色,像浙江舟山它是实行全产业链,就是抓石油化工,像陕西杨凌是发展农业自贸区,像北京是服务贸易扩大开放的自贸区,深圳前海也是服务贸易,像沿边广西云南黑龙江靠边境的,它也有自身的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

国务院出台的文件要办好自贸试验区,就是针对自贸试验区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比如新的业态,发展报税维修,再制造,数据的要素流动等等具体措施。所以将来整个趋势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要探索制度型开放。将来开放的重点是从边境前要转到边境后,边境后的核心是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核心就是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就像CPTPP,RCEP,还有数字经济的DEPA,它们的背后核心还是一系列的和国际接轨的规章,规制,标准,管理这些制度型开放。所以将来自贸试验区的首要任务是要进一步推进标准、规则和管理同国际对标接轨。

第二要探索新的贸易规则,如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绿色贸易。因为自贸试验区要承担国家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这里面一方面要制度创新,另一方面还是要发展地方经济,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更加的数字化,更加的绿色低碳化,更加的透明化。所以自贸试验区要走在全国的前列,充当示范区的效应。前海和南沙做了非常好的探索,比如说智能网联汽车,很多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技术,需要把它孵化,把它产业化,这里涉及到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新的产业需要新的制度去配比,甚至新的法律来配合新的经济动能的培育。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压力测试的力度。随着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中国明确提出加入CPTPP和DEPA,像CPTPP有两三百项具体的测试事项。自贸试验区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做压力测试的载体,要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压力测试方面的角色和功能。

第四个要发挥自贸试验区的辐射联动效应。因为自贸试验区和原来的出口加工区是不一样的,自贸试验区有一部分是没有物理围栏的,所以这方面需要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带动周边区域的功能。很多省开展联动片区,像广东省发布13个联动片区,和其他经济功能区,比如高新区、保税区联动之后放大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制度创新的外溢效应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应鼓励跨区域、跨省联动,广东自贸试验区做的不错,可以去和新疆等沿边的自贸试验区来进行结对子,这里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只有合作空间扩大之后,才能进一步让自贸试验区为企业、为老百姓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国现有的自贸试验区都是全国最好的地方,经济基础好,区位优势卓越,尤其是在开放型经济方面,它有基础条件做辐射带动。现在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些需要自贸试验区带动双循环,一方面和国际市场接轨,和世界市场更紧密的连在一起,应对西方脱钩断链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的自贸试验区要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高质量的外资,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自贸试验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连接世界的平台,推动联动辐射来破解市场流通领域的一系列障碍,真正要把大国市场超级市场的效益发挥出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的一个市场体系。

 

来源:央视CGTN

原文链接:Зоны свобод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КНР - CGTN на русском

 

 

编审: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定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