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庆祝中山大学百年校诞之际,中国新闻周刊特别刊登了《百年中大》一文。我院院长符正平教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了中山大学40年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成果和未来展望。
以下内容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
2023年10月,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1)》蓝皮书,聚焦大湾区区域治理与规则联通、市场一体化和社会融合等重点问题,编写单位是中大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主编之一是符正平,他是中大管理学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曾兼任中大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战略开始落地实施。符正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中大早在1983年就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港澳研究综合性实体性研究机构,2015年发展成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随着大湾区概念的提出,中大再次抓住了历史机遇。
他进一步解释,中大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又毗邻港澳,天然就有“市场的基因”,这也是中大核心的优势之一,即与产业的联系极为紧密,教授的很多课题都与企业需求紧密相关,“可以说与社会是无缝连接”。“最典型的就是经管学科,以工商管理为例,广东的民营经济很发达,这里有很多一流企业,这就意味着我们有丰富的研究材料与数据,这是学科发展最重要的土壤。”
在符正平看来,大湾区战略让中大在为产业提供服务的同时视野更加打开。大湾区对标的是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中大面向国家和大湾区的重大需求,布局新工科、新医科,开设航空航天、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新专业,为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持。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优势是区域协同的制度优势。以大湾区的“药械通”政策为例,允许港澳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供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9市临床急需使用。在符正平看来,这项政策为深圳、广州等地的医疗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中大有这么多临床资源,在推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高校的产学研困境已有多年,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寻找更有效的模式,推进与产业的深度合作。符正平指出,中大过去的模式是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研究院,但这种相对宽泛的合作模式会将成果转化的链条拉长。近些年,学校尝试直接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中大已和中国石化、华为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了50个校企联合研究平台。“企业对合作的长期投入,是基于其业务的持续需求,这种稳定性对于科研成果的持续转化和应用至关重要。高校应将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他说。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在今年8月,中大与中国南方航空正式合作共同培养民航飞行员,共建飞行技术专业,这也是对我国飞行员培养机制的一次创新与尝试。首期“招飞”学员不超过30人,接受“2+2”模式培养,即前两年在中大学习基础课程和飞行技术专业课程,两年后将被送往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进行飞行训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模式,不仅打破了以往只在职业学院才能进行此类培训的旧观念,而且更加贴近技术前沿。”符正平说。
目前,与国内很多综合性高校一样,中大的科技成果转化要进一步提高效能,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核心难点是体制机制的突破,除了学校内部的努力,还应搭建起平台,如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等,这些平台不应仅依赖于学校,也要与工业园区、科学园区等外部机构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符正平眼中,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的是国际一流湾区,中大可以借鉴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模式。“斯坦福大学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但也是一所创业型大学,拥有一套灵活的产学研合作制度,比如教授可以停止在大学的工作,出去创办企业,几年后再回来,这些制度目前国内还很难实行。”他指出,在任何大湾区,高精尖产业与一流的大学都是硬币的两面,所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产业发展和学术研究也必须相辅相成。
“十四五”以来,中大年度科技合作企业1150家,年均增长12%,来自企业的年度到账经费超过12亿。在创新药物、生物疫苗、高端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材料等领域,有一大批创新成果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化。
此外,中大已与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加深合作。
“要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就要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指出,下一步,中大将整体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各项优势,结合地方和产业需求,对接深圳光明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三大科学城”,探索地方研究院、高等研究院、校企联合研究平台建设的多种模式,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统筹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打造引领未来的学科新增长极。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霍思伊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uNUZZKHHGWtim-FzQbBhw?scene=25#wechat_redirect
编辑:周梓茜(实习生)
初审: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核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