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2024)》正式发布

图片

李善民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11月出版

 

      ​2024年11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2024)》正式出版发行。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自贸试验区研究的机构之一,秉承“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政策研究”的理念,已连续九年编著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丛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进行深入解读,销量累计超万册。其中,《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2017-2018》获中国商务部2019年评选的“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

 

内容简介

 

图片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2024)》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的研究团队组织编写。全书分为总报告、政策法规篇、专题篇、区域篇和国际借鉴篇五个部分,共14篇报告。该书以全球视野、中国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与实践进展,紧扣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的重大战略、重要政策和热点问题,在梳理翔实的典型案例和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从理论和政策的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区内企业等提供了实用的建议指导。

 

图片

△全书关键词词云图

 

目录

Ⅰ 总报告

1. 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2024)

Ⅱ 政策法规篇

2.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理论、优势及路径

3.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4. 新时代自贸试验区金融监管逻辑与机制创新路径 

5. 自贸试验区的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建设对数据跨境流动的影响和挑战 

Ⅲ 专题篇

6.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分析与研判 

7.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绿色发展的机制、挑战与对策 

8. 自由贸易试验区枢纽功能提升的路径与政策 

9. 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的路径 

Ⅳ 区域篇

10.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年再出发,新使命新机遇 

11. 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成效、短板及展望 

12. 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与创新实践 

Ⅴ 国际借鉴篇

13. 欧美企业区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启示 

14. 东盟成员国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发展经验以及对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启示

图片

 

研究团队

      本书由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李善民教授担任主编,院长符正平教授担任执行主编,副院长李胜兰教授、史欣向副教授、董淳锷教授担任副主编。

图片

 

观点摘编

  • 我国自贸试验区实现了一系列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

      蓝皮书指出,十余年来,我国的自贸试验区历经七次扩容达到22个,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实现了一系列全方位、深层次、集成性的制度创新变革。自贸试验区的系统推进符合市场规律改革举措,实现了“五个率先”。一是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截至2023年9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已经过7次修订,条目由190条压减到27条,实现了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准入大幅放宽。二是率先建立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核心的贸易便利化模式。三是率先以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代表推进服务业综合开放。四是率先进行“证照分离”等政府管理改革。五是率先探索自由贸易账户,金融开放创新稳步推进。十余年来,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金融、航运、人才等方面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站在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列,积极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1%的外商投资和17.9%的进出口贸易,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到18.4%和18.6%,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见《自由贸易试验区蓝皮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2024)》,P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1月)

 

  • 自贸试验区是对外开放的高地

      蓝皮书指出,自贸试验区建设是新时代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也是连接“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对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便率先推行了针对外资企业的“负面清单市场准入制度”,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潜力,并有效促进了服务业领域的资本流入。海南自由贸易港负面清单的发布标志着自贸试验区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更高的目标,运用自身改革的主动权,推进中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高度。2022年,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吸引实际使用外资达到了2225.2亿元,这一数字占到了全国外资利用总额的18.1%。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863.4亿元,同比增长53.2%。21个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7.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国的17.8%。商务部自贸区港司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21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1300亿元,同比增长8.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综合考量,21个自贸试验区贡献了全国18.4%的外商投资以及18.6%的进出口总额。可见,自贸试验区在扩大贸易投资规模、优化贸易投资结构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更高水平发展。2023年,新疆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自贸试验区的数量,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至此,我国自贸试验区数量已扩大至22个。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22个自贸试验区合计进出口7.67万亿元,吸引外资总额达到2086.4亿元,自贸试验区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外贸和外资均占到全国的18.4%,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见《自由贸易试验区蓝皮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2024)》,P28~29,史欣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1月)

 

  •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是自贸区法治建设的关键一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高效且健全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能够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提供法治保障。为了更好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需要高度重视自由贸易试验区(含各自贸片区和海南自贸港,以下统称“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工作。一方面,自贸区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和重要窗口,承载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探新路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自贸区内知识产权纠纷的复杂性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力量,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意义重大。因此,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是自贸区法治建设的关键一环,自贸区应当先行先试,推动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改革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助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参见《自由贸易试验区蓝皮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2024)》,P36~37,董淳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1月)

 

  • 应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塑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新格局

      蓝皮书指出,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塑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新格局。第一,加速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将节能减污控碳的标准落实到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具体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的生产原料以生物质资源代替传统化石燃料,使用可降解原材料或应用绿色化学合成工艺,从源头遏制环境污染;优化生产流程,引入高效电机、智能电网节能减耗,同时对生产过程全程动态能源监测,采用先进技术对末端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符合环保标准;应用可循环材料进行产品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带来的环境负荷。第二,鼓励环保科技产业入驻,结合资源禀赋发展支柱产业。重污染工业占比较高的片区应重新规划其产业布局,更新入驻标准,以“腾笼换鸟”的方式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置换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节能环保和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其作为支柱产业带动自贸片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建立绿色产业集群,以规模优势协同区域减排降碳。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通过集群效应共享物流、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同时进行绿色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最大化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域内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见《自由贸易试验区蓝皮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2024)》,P115~116,佃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1月)

 

 

 

编辑:周梓茜(实习生)

初审: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定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