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第十九期高端讲坛在南校园善衡堂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境外访问学者丸川知雄担任主讲嘉宾,以《纺织产业的快速反应:在日本的提倡和在广州的实现》为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我院院长符正平教授主持讲座。

1 主持人介绍环节
符正平院长首先对丸川知雄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接着简要介绍丸川知雄:他是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目前在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担任境外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与产业经济,出版《中国的产业政策:为了获取主导权的摸索》等著作。丸川教授致力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尤其重视与中国学界的合作,曾多次来访中国高校开展联合研究,为促进中日乃至东亚区域的学术互鉴搭建了坚实桥梁。

2 讲座环节
讲座伊始,丸川知雄教授先讲述了确定此次讲座题目的契机。他分享道,在访问中山大学期间,注意到校园周围密布的布匹商铺。在参观这些店铺的时候,他偶然听到了“快反(快速反应的简称)”,一个他在日本三十年前听到的词语。这个巧合激起了他对中国“快反”的兴趣,并由此为契机开展了此次讲座来分享他的理解和感受。

在梳理“快速反应”概念的源流与发展时,丸川知雄教授谈到这一理念最早由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纺织工业提出,旨在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升产业协作效率。随后,他介绍在“快速反应”的概念被引进日本之前,日本自1956年就开始有针对纺织产业出台的法律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买断并报废旧设备,强化产业链和研发,提供低息贷款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该概念被引进日本并在1989年的新《纤维工业构造改善临时措置法(下简称“临时措置法”)》里有所体现,内容包括设立“纤维资源中心”,积累服装信息、促进产地内外交流、培养设计推销人员、支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生产联系单位”等。而随着1999年《临时措置法》的到期,“快速反应” 一词也在日本政府政策和日本纺织业几乎消失,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产业。
随后,丸川知雄教授还深入剖析了纺织工业、服装工业和服装设计三大领域的差异。他指出,纺织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国家,服装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集中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而服装设计则兼具技术与艺术特性,通常集聚于国际大都市。在上世纪,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今则集中在中国。而在纺织工业分布集中的同时,中国还保持着服装工业的竞争力。丸川知雄教授结合自身的实地调研情况生动描绘了三条“快速反应”的服装产业链。第一条为以希音、比音勒芬为龙头,以南村镇为生产基地的产业链。该条产业链的特点为服装生产低价、种类极多、速度快。第二条为以沙河服装批发为龙头,以海珠区城中村为生产基地的产业链。该条产业链的特点是时尚和低廉并存,生产速度快,分工细致,企业规模大小不一。第三条产业链为以流花批发市场为龙头,以白云区的生产基地的产业链。该条产业链的服装定位为中高档,发货速度较沙河-海珠产业链较慢。最后,丸川知雄教授反思了日本“快速反应”失败的两个原因,分别为观念模糊和没有相对应的实施条件。
3 自由讨论环节
讲座结束后,参会的师生们围绕产业经济学前沿动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等核心议题,踊跃向丸川知雄教授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与理论见解,针对模型构建逻辑、数据样本选取等专业问题提出深度疑问。面对这场高质量的学术互动,丸川教授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证研究经验,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系统性解答,其阐释既立足理论本源,又紧扣实践需求,让在场者深受启发。
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搭建了接触国际学术前沿的桥梁,助力拓展全球视野下的研究格局,更在研究方法论创新、跨领域理论融合等方面提供了极具建设性的思路,为相关领域的学术探索与实践应用注入了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