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发布】2024-2025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之一:贸易便利化

报告摘要

7月18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了2024-2025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

本次制度创新指数之贸易便利化亮点如下:

  • 从贸易便利化指数计算结果来看,前三甲是上海(临港)、广东前海、广东南沙

  • 在沿边自贸试验区中,云南红河、云南德宏、黑龙江绥芬河、广西崇左、黑龙江黑河位居前五。

  • 在沿海自贸试验区中,上海(临港)、广东前海、广东南沙、上海(浦东)、天津占据前五名。

  • 在内陆型自贸试验区中,北京、四川成都、陕西西安、重庆、河南郑州分列第一至五位。

 

完整排名情况见下图:

 

(点击图片看大图)

 

报告解读

根据2024-2025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指数的结果,本年度该项指数平均得分为84.58,这一增长表明全国自贸试验区在贸易便利化领域的制度创新步伐加快,尤其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跨境贸易新业态培育及区域协同机制建设等方面成效突出。同时,反映了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政策落地加速,以及通过流程再造、数据互通等手段对跨境贸易全链条的优化整合,为外贸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持续支撑。

总体而言,2024-2025年度全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核心枢纽与沿海成熟片区持续引领创新。上海(临港)、广东前海和南沙、上海(浦东)、天津、福建厦门等传统开放度高、经济体量大的沿海自贸片区稳居得分前列,凸显其作为制度创新“头雁”的地位。这些区域依托成熟的港口物流、发达的产业基础及丰富的国际经贸网络,在通关模式集成化、跨境数据高效流动、离岸贸易便利化等深层次制度型开放领域率先突破,形成可复制的标杆经验,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提供高水平示范。

二是区域协同与内陆节点城市加速崛起。得分中游区域呈现出鲜明的区域协同特征,如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成都、重庆,长江经济带的武汉、南京、长沙、芜湖,以及西安、郑州等内陆国际门户枢纽排名靠前。这表明自贸试验区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区域联动,依托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载体,在“一单制”多式联运、区域通关一体化、跨境供应链综合服务等方面深化协同改革,显著提升了内陆地区的贸易节点功能,推动制度红利向腹地延伸。

三是特色化探索与边境开放门户稳步推进。边境省份自贸片区,如云南德宏、广西钦州、广西崇左、新疆霍尔果斯、新疆喀什,及承担特殊改革任务的区域,如海南自由贸易港、河北雄安、广东横琴、福建平潭,这些区域虽得分暂时不高,但其制度创新聚焦差异化探索:边境片区重点突破跨境边民互市数字化、口岸智能化监管、沿边跨境产业合作规则;海南着力构建自贸港政策体系;雄安等新区则探索服务贸易、数字经济新规则。这些特色化实践是国家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关键拼图,体现了自贸试验区战略的多层次布局。

 


 

【更多详情欢迎订阅完整报告】

我院从2021年开始制作和发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

与往年相比,本年度《指数报告》的内容和体量均全面升级,内容围绕不同维度和不同模块有所新增,完整报告的总字数超10万字。

一是增加对前十名以及进步较快的自贸片区的分析。《指数报告》对总指数和五个维度指数排名前十的自贸片区以及进步较快的自贸片区的排名变动都作了详细分析,并解读其过去一年的主要制度创新成果、经济指标表现以及获得的相关政策支持。

二是增加各个维度中的制度创新典型案例。这些制度创新案例覆盖了全国多个自贸片区,且反映了各个领域当下最前沿的动向和发展趋势。例如,贸易便利化指数分项情况这一章节列举了数字化赋能、多式联运集成、绿色转型等最新议题下的多个典型案例。

三是增加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评估依据和数据来源的说明。为保证“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评估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本年度的《指数报告》阐述了指数评估工作的五个数据来源,分别为“中国自贸试验区文献资料数据库”实时收集的新闻、来自专家咨询委员会意见和建议、向各自贸片区征集材料情况、《自贸区动态》收录新闻简讯情况以及实地调研走访情况。

除了以上新增内容以外,与往年一致,《指数报告》还包含了总指数和各个维度的制度创新整体情况及特点分析、省级排名特点分析、分批次排名特点分析、沿海、内陆及沿边自贸试验区发展特点分析以及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展望。

 

完整报告欢迎订阅

↓ ↓ ↓

联系人:欧阳老师

电话:020-84111722
传真:020-84111722
电子邮箱:iftzr@mail.sysu.edu.cn

 

 


 

撰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课题组

编审: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定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