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信息

Warning: mkdir(): Permission denied 在 boost_mkdir() (行 1407/var/www/html/sites/all/modules/boost/boost.module).

【研究成果发布】2024-2025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之二:投资自由化

报告摘要

7月18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了2024-2025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

本次制度创新指数之投资自由化亮点如下:

  • 从投资自由化指数计算结果来看,前三甲是海(浦东)、广东前海、广东南沙

  • 在沿边自贸试验区中,黑龙江黑河、云南红河、黑龙江绥芬河、广西崇左、新疆霍尔果斯分别进入前五位。

  • 在沿海自贸试验区中,上海(浦东)、广东前海、广东南沙、上海(临港)、天津位居前五位。

  • 内陆型自贸试验区队伍中,北京、重庆、四川成都、陕西西安、湖北武汉分列第一至五位。

 

完整排名情况见下图:

(点击图片看大图)

 

报告解读

 

根据2024-2025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自由化指数的评估结果,本年度该项指数平均得分为75.10。这一成绩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深化投资领域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彰显了国家政策的有力引领和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持续突破。

总体而言,本年度投资自由化创新指数排名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制度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投资自由化制度创新呈现出系统集成的显著特点。以往的制度创新多为单点突破,侧重于特定领域或环节的改革。而如今,制度创新更加注重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推进。例如,在投资准入环节,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不断深化,与之配套的商事登记便利化,企业注销简化等一系列制度相互衔接,形成一套完整的投资便利化体系。制造业准入限制全面取消,服务业开放领域持续拓宽,外商投资由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这背后是多部门联合制定规则、协同监管的结果。此外,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推行“分类监管+包容审慎”模式,对新兴产业实施动态风险防控机制,将投资监管与企业信用、产业发展风险等多维度因素综合考量,实现从投资前到投资后全链条的监管制度创新。同时,“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解决了“准入不准营”难题,为投资自由化构建起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体系。

二是区域发展由“沿海引领”升级为“全域协同”。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自由化不再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引领示范,而是迈向了全域协同的新阶段。沿海自贸试验区凭借其原有的区位优势,在过往积累了丰富的投资自由化经验。如今,这些经验开始向内陆自贸试验区辐射和推广。例如,沿海自贸试验区的保税政策创新、离岸贸易发展模式等,为内陆地区在探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跨境贸易多元化等方面提供了借鉴。内陆自贸试验区也在积极发挥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与沿海地区形成互补协同。如一些中西部内陆自贸试验区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产业聚集优势,通过与沿海自贸试验区在投资政策、产业配套、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布局。在区域协同发展中,还体现在自贸试验区与其他周边区域的联动。例如与周边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建立投资合作机制,共享投资政策红利,促进区域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投资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个区域的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是产业动能从“规模扩张”进阶至“质效革新”。投资自由化带来的产业动能变化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尤为突出。从以往追求产业规模扩张的模式,转变为注重质效革新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在重点产业领域,如油气、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自贸试验区通过政策协同与技术赋能,构建起“研发、生产、流通、服务”全链条生态。以新能源产业为例,通过投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大量高端研发人才和创新企业,加大在新能源技术研发环节的投资力度,推动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效率等方面的突破。在生产环节,利用自贸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和先进的制造技术,提高新能源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在流通环节,借助保税物流、多式联运等创新模式,降低新能源产品的运输成本,拓展国内外市场;在服务环节,完善售后服务网络,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自贸试验区推动绿色标准与国际碳足迹认证衔接,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强化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促使产业投资更加注重绿色、低碳、环保,引导资金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资源节约型的产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效革新转变,为我国从“投资大国”向“投资强国”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更多详情欢迎订阅完整报告】

 

我院从2021年开始制作和发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

与往年相比,本年度《指数报告》的内容和体量均全面升级,内容围绕不同维度和不同模块有所新增,完整报告的总字数超10万字。

一是增加对前十名以及进步较快的自贸片区的分析。《指数报告》对总指数和五个维度指数排名前十的自贸片区以及进步较快的自贸片区的排名变动都作了详细分析,并解读其过去一年的主要制度创新成果、经济指标表现以及获得的相关政策支持。

二是增加各个维度中的制度创新典型案例。这些制度创新案例覆盖了全国多个自贸片区,且反映了各个领域当下最前沿的动向和发展趋势。例如,贸易便利化指数分项情况这一章节列举了数字化赋能、多式联运集成、绿色转型等最新议题下的多个典型案例。

三是增加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评估依据和数据来源的说明。为保证“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评估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本年度的《指数报告》阐述了指数评估工作的五个数据来源,分别为“中国自贸试验区文献资料数据库”实时收集的新闻、来自专家咨询委员会意见和建议、向各自贸片区征集材料情况、《自贸区动态》收录新闻简讯情况以及实地调研走访情况。

除了以上新增内容以外,与往年一致,《指数报告》还包含了总指数和各个维度的制度创新整体情况及特点分析、省级排名特点分析、分批次排名特点分析、沿海、内陆及沿边自贸试验区发展特点分析以及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展望。

 

完整报告欢迎订阅

↓ ↓ ↓

 

联系人:欧阳老师

电   话:020-84111722
传   真:020-84111722
邮   箱:iftzr@mail.sysu.edu.cn

 


 

 

撰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课题组

编审: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定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