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发布】2024-2025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之五:法治化环境

报告摘要

7月18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了2024-2025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

本次制度创新指数之法治化环境亮点如下:

  • 从法治化环境指数计算结果来看,广东南沙广东前海、上海(临港)、上海(浦东)、天津分列第一至五位。

  • 在省会(包括经济计划单列市、直辖市)自贸试验区中,广东南沙、广东前海、上海(临港)、上海(浦东)、天津分别进入前五位。

  • 在非省会自贸试验区中,广东横琴、江苏苏州、浙江舟山、福建平潭、湖北襄阳位居前五位。

 

完整排名情况见下图:

(点击图片看大图)

 

 

 

报告解读

根据评分结果,2024年至2025年全国57个自贸片区在法治化环境指标的最高得分是 89.79 ,最低得分是 64.85 ,平均分为 72.53。其中,11个片区得分超过80分;15个片区得分介于70-79分区间;31个片区得分介于60-69区间。

整体来看,过去一年来各个自贸片区在法治化环境领域制度创新成效较为明显,得分较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出台多项专门适用于自贸片区的地方法规、规章等;二是重视市场监管机制的改革创新;三是重视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四是着力推进商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建设;五是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在司法审判改革、智慧法院建设方面的应用。

2024-2025年度中国自贸试验区法治化环境指数评估全国各片区的排名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地方立法呈现精细化、特色化特点。首先,各自贸片区依托所在省市区的地方立法权加快专项地方立法进程,法规规章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逐步形成内部协调、层次清晰的自贸区专属法规体系。例如,海南在自贸港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方面成果丰硕。过去一年来,海南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海南自由贸易港极简审批条例》《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关于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配套实施细则》《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暂时进境修理试点的监管方案(暂行)》《海南省市场监管领域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海南省市场监管领域从轻行政处罚清单》《海南省市场监管领域减轻行政处罚清单》《海南省市场监管领域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等地方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对推进海南自贸港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又如,广东横琴出台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商事调解条例》,《条例》聚焦合作区实际,并作出了诸多首创性的制度安排,填补了此前法律法规中对商事调解概念界定的空白,通过借鉴域外通行做法,从正反两方面对商事调解作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其次,法规清理与体系整合也开始呈现常态化,各自贸片区对不适应自贸区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定期评估、修改或暂停适用,保障改革于法有据。

 

二是“边境后”法律规则改革呈现系统性特点。首先,各自贸片区通过制度创新放宽市场准入,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压缩,在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实现更大范围开放。例如,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天津市商务局发布了《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2024年版)》,这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实施以来,首个经省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并报国家网信部门、国家数据管理部门备案的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其次,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再者,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升级,探索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建立与国际接轨、更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包括快速审查、协同保护、惩罚性赔偿、跨境保护等机制。例如,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自贸区法庭率先推出东北首个知识产权领域“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新机制,通过“行政调解”同步“司法确认”、“诉前待审”导回“行政调处”等措施,形成知识产权领域制度创新联动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大连自贸片区知识产权多元化协同保护体系。

 

三是法律实施机制改革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特点。首先,各自贸片区广泛应用各类“智慧监管”平台,全面推广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监测预警、信用分类监管、远程非现场检查等模式,大幅提升监管效能与透明度。例如,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积极探索跨境电商产业链商事法律服务保障体系改革创新,持续完善国际商事法律综合服务中心,集认证、调解、仲裁、诉讼为一体,聚焦部门间、供与需、非诉与诉讼“三个联动”。截至目前,服务中心已开展窗口咨询200余次,举办法律问题讲座10余次,开展国际经贸规则培训3次,成功吸引了近500家跨境电商生态圈企业落地发展。其次,“一业一证”、“证照分离”改革持续深化,依托数字化手段,将涉及多部门、多层级的审批许可事项整合为“一证”或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极大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法院系统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成果,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电子合同、证据存证等数据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提升司法公信力,构建智能化审判管理系统,推进数字化审判转型,重塑司法服务模式。再者,依托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法律服务平台,开发功能齐全的法律公共服务APP或小程序,整合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纠纷调解、仲裁诉讼等服务功能,完善“一体化”服务模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法律问答系统,为企业提供常态化法律问题解答,利用大数据分析企业法律需求与风险,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法律风险预警与防控建议。

 


 

【更多详情欢迎订阅完整报告】

 

我院从2021年开始制作和发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

与往年相比,本年度《指数报告》的内容和体量均全面升级,内容围绕不同维度和不同模块有所新增,完整报告的总字数超10万字。

一是增加对前十名以及进步较快的自贸片区的分析。《指数报告》对总指数和五个维度指数排名前十的自贸片区以及进步较快的自贸片区的排名变动都作了详细分析,并解读其过去一年的主要制度创新成果、经济指标表现以及获得的相关政策支持。

二是增加各个维度中的制度创新典型案例。这些制度创新案例覆盖了全国多个自贸片区,且反映了各个领域当下最前沿的动向和发展趋势。例如,贸易便利化指数分项情况这一章节列举了数字化赋能、多式联运集成、绿色转型等最新议题下的多个典型案例。

三是增加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评估依据和数据来源的说明。为保证“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评估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本年度的《指数报告》阐述了指数评估工作的五个数据来源,分别为“中国自贸试验区文献资料数据库”实时收集的新闻、来自专家咨询委员会意见和建议、向各自贸片区征集材料情况、《自贸区动态》收录新闻简讯情况以及实地调研走访情况。

除了以上新增内容以外,与往年一致,《指数报告》还包含了总指数和各个维度的制度创新整体情况及特点分析、省级排名特点分析、分批次排名特点分析、沿海、内陆及沿边自贸试验区发展特点分析以及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展望。

 

完整报告欢迎订阅

↓ ↓ ↓

 

联系人:欧阳老师

电   话:020-84111722
传   真:020-84111722
邮   箱:iftzr@mail.sysu.edu.cn

 

 


 

撰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课题组

编审: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定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