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畅通内外双循环的关键枢纽。上半年,杨凌示范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外贸成绩单:进出口总值达7.7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10.75%,增速在全省位列第三。
数据背后,是杨凌示范区立足农业科技优势,以通道升级、市场开拓和模式创新为抓手,全力推动外贸稳进提质的生动实践。
连日来,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斌的脚步格外忙碌。在云南考察果品企业后,他和同事规划着更宏大的蓝图:“我们将在阿拉山口等口岸设立分公司,在莫斯科布局子公司,全力打造‘72小时农产品跨境物流通道’,大幅缩短对中亚及东南亚市场的响应周期,降低物流成本。”
依托中欧班列(西安)的钢铁动脉,杨凌示范区持续建强“海外农业园区+海外仓+中国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平台体系。“通过‘展会经济+实体平台+数字贸易’的立体模式,杨凌示范区正加速打造集技术交流、产品展示、贸易洽谈于一体的‘国际农业会客厅’。”杨凌示范区自贸办主任苏亚文说。
眼下,越来越多“杨凌制造”“陕西味道”正加速走向世界。
7月29日,在柞水县金米村的木耳加工厂房,一辆装有1000公斤木耳的货车缓缓驶出,将通过海运方式将木耳销往迪拜。
杨凌国合跨境贸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申奥告诉记者,今年6月初,企业派人员前往柞水考察木耳产业,从等级、规格、品质进行选品,最终确定符合迪拜市场销售标准的木耳。“接下来,我们根据海外市场需求发货,争取年底帮助金米村销售5万至10万斤木耳,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申奥说。
260吨猕猴桃远销俄罗斯和中亚,14吨“阳光玫瑰”葡萄抵达哈萨克斯坦,2240吨新疆哈密瓜进入越南市场……上半年,杨凌示范区累计向10余个国家出口鲜果约5600吨。
“我们将不断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加大主营业务拓展力度,优化上合组织国家市场布局,畅通产品供应链和物流渠道,努力提升经营效益,增加企业营收,增强发展活力,助力更多陕西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端说。
目前,在杨凌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35个国家的1200多款农特产品、手工艺产品正在展销。
吉尔吉斯斯坦客商法蒂玛带来的蜂蜜产品吸引众多顾客选购。“中国经济稳定,市场广阔,我看好这里!”法蒂玛赞叹。
这是杨凌示范区深化区域经贸合作的缩影。
线上销售同样如火如荼。近日,农科云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运营。“我们将邀请主播达人入驻,常态化直播销售优质农产品。”王斌介绍,该产业园将助力企业降低运营成本,集群化开拓国际市场。
让企业“敢出海”的是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今年,杨凌示范区自贸办联合多部门建立协同服务机制,提供从备案、通关到退税的全链条指导。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为外贸企业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加快培育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积极打造出口新动能,持续做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杨凌示范区工业和商务局局长李继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