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浙江自贸试验区正式扩区,迎来战略能级、平台空间、发展使命的全方位跃升。五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改革之路,在制度创新、开放合作、产业集聚、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引领性、标志性成果,成为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值此扩区五周年之际,浙江自贸微信公众号特推出“自贸扩区浙五年”专栏,系统回顾建设历程,全面展示开放成效,生动呈现浙江在打造新时代自贸试验区升级版中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自贸试验区
扩区五载结硕果
开放引领改革再谱新篇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2020年8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亲自推动、亲自审定下,浙江自贸试验区实现扩区,在舟山片区基础上,新增宁波、杭州和金义片区。五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实现从“块状扩容、一区四片”到“纵深发展、战略提升”的跨越,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航运物流、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领域书写了精彩答卷,成为国家战略的“承载地”、改革试点的“先行地”、服务地方的“新高地”、营商环境的“示范地”。站在扩区五周年的新起点,浙江自贸试验区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为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注入澎湃动能。
一、五年蝶变:在国家战略引领下铸就开放新高度
浙江自贸试验区从紧扣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五大功能定位”建设四个片区,到锚定“战略提升”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浙江智慧与力量。作为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平台,扩区以来,浙江自贸试验区GDP、外贸、外资、规上研发等4类核心指标增速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5年度“五大功能定位”16项特色指标推进顺利,其中大宗商品、数字经济等领域表现尤为亮眼,多项指标提前超额完成;全面落实《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78项改革任务,完成率超96%,大宗商品、数字贸易等领域形成全国性示范标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八大提升行动”差异化落地见效,《关于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若干意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领域实现系统性突破,各项改革试点系统性推进,构建了“贸易”“产业”“规则”一体开放生态。2024年,以不到全省1/400的面积贡献了全省19.2%的外贸、17.6%的外资和8.9%的税收收入,其中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从扩区前的4814.9亿元、11.94亿美元(2020年),增长至10099.1亿元、26.92亿美元(2024年),年均增长超20%,均实现翻番。
(一)勇当国家战略 “试验田”,关键改革彰显担当
浙江自贸试验区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扩区以来,推动71项国家级改革试点落地,其中国务院重大改革试点6项,国家部委改革试点65项。全力保障国家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推动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2024年炼油能力达7500万吨,是2020年的1.5倍;吸引托克、维多等国际油气巨头落地,油气贸易额达1.4万亿元。新一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以义乌小商品领域改革激活外贸新动能,实现新型贸易领域重要突破。过去五年,义乌市场采购出口超1.7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三分之一;首创进口日用消费品正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进口玩具认证时长从20天缩至5天,家电平行进口商品检测认证效率提升75%。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国家及省级层面分别出台23项和70项政策。例如,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落地,实现浙江自贸试验区全域覆盖,首单即为企业免税79.9万元;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实现浙江自贸试验区全覆盖,全省18家银行机构参与推广,累计开立账户超40万户,提升企业跨境资金管理便利度;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将企业退税环节从“清关离境后”提前到“启运港装运”,退税周期缩短5—20天,退税效率进一步提升。
(二)打造制度创新“输出地”,“浙江经验”走向全国
浙江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产生了一批“第一”“率先”制度创新案例,持续提升集成改革水平。扩区以来截至2025年8月30日,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90项,其中全国首创193项,入选国家级复制推广名单16项、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3项、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2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11项。舟山片区发挥深水锚地资源和大宗物流优势,积极推进海上LNG加注业务,突破全国首单港外锚地LNG试点加注,打通了加注路径,为后续外锚地LNG加注提供样板经验。宁波、金义片区建设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货物在义乌即视同进入宁波舟山港,推动义甬舟大通道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杭州片区首创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双向跨关区退货模式,企业可灵活选择最优退货方案和口岸,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打通进口和出口跨关区退货的城市;加快构建研发、临床、制造、要素、生态等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体系,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金义片区深化外国人来华投资兴业集成改革,创新外国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强化创业支持等,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万名外商。
(三)树立特色发展“新标杆”,标志性成果领跑全国
浙江自贸试验区围绕 “五大功能定位”,各片区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开展集中突破,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标志性成果”。舟山片区全力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油气吞吐量、铁矿石吞吐量均居全国首位,加速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成为全球第四大船加油港;推动建设舟山鱼山岛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宁波片区进一步增强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世界第1,年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第3,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排名升至第7。杭州片区连续举办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落地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成功探索数据出境负面清单,落地数据安全实验室,建立数据知识产权公共存证平台、浙江数据国际交易平台;推动建设杭州国际数贸港项目建成投产,3年内预计将带动超75亿元的产业增值和规模化税收。金义片区全面推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中欧班列(义新欧)累计开行1.3万列,辐射欧亚50多个国家;建成全球支付平台Yiwu Pay、数字化贸易服务平台Chinagoods。落地了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引进雪佛龙二期、地中海航运、美国GE等世界500强项目,累计新增注册企业数超17万家。
(四)构建协同开放“辐射源”,内外联动织密网络
推动联动创新区省内全覆盖,构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区”联动格局,设立10个联动创新区,总面积达1178平方公里,扩区以来取得联动创新成果58项,发挥各地禀赋,带动全省共享自贸发展的机遇。深化跨区域协同,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沪苏皖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探索在数字经济、物流通关、大宗商品贸易交易等领域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与海南开展多领域产业合作,推动生物医药企业“赴琼扩产转化”,探索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积极对接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新加坡等在数字经济等领域联动,在第17次新加坡-浙江经济贸易理事会上签署合作备忘录,设立数字经济专题工作组,开展数字领域合作协同,如浙江电子口岸与新加坡劲升逻辑签署合作意向书。
二、未来展望:以高能级开放续写改革发展新篇
站在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五周年、设立八周年的新起点上,浙江自贸试验区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紧密围绕自贸试验区提升发展任务,持续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动四个片区各展所长、合力共赢,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新担当。
(一)锚定大宗商品战略支点,深化全链条改革突破
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为核心,深化“三基地两中心”建设,持续打通储运加工、贸易交易、海事服务、金融服务等关键环节堵点。创新构建灵活高效的储备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好储备的应急和调节能力。强化舟山、宁波片区在仓单登记、混配加工、跨关区加注、数据互用等领域协同,联动杭州、金义片区以及联动创新区优势互补,举全省之力提升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力。全力申建大宗商品特色型综合保税区,推进期现一体化场外市场建设,构建高能级大宗商品贸易交易平台。全力推进全球保税船用燃料加注中心建设,积极争取新型船舶燃料混兑、加注,不断扩大“舟山价格指数”影响力。组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全产业链联盟,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合力,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二)打造数字贸易规则高地,推动制度型开放走深
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破题,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推进数字领域制度型开放。持续深化数据跨境流动便利,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落地实施,探索复制推广其他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加快跨境通道扩容增效,争取更多区域和企业成为试点。对接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与海南、新加坡等先进地区在数字身份互认、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探索。依托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等平台,推动数字贸易、数字文化、人工智能等领域国际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生态。
(三)提升国际贸易改革能级,畅通“买卖全球”通道
深化义乌新一轮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加速破题“买全球”,迭代深化“卖全球”。积极推进进口消费品正面清单品类扩容,制定化妆品、保健食品证照管理优化方案,将更多国外成熟流通、国内需求旺盛的进口消费品纳入正面清单管理。迭代升级市场采购2.0版,完善市场采购商品溯源体系,优化市场采购组货人制度。创新“市场采购+”等模式,融合跨境电商等模式,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深化建设义乌全球数贸中心“第六代市场”,迭代升级Chinagoods、Yiwu Pay等数字化贸易平台。
(四)构建高效国际航运体系,跃升物流网络能级
建强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着力强化辐射带动功能,通过“点对点”突破,实现提能升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加速推进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顺畅高效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进一步优化中欧班列运营机制,健全评价体系,争取国铁集团增加去程计划,拓展中亚、南美新线路。强化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功能,进一步拓展综合航运服务。推动机场能级提升,加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国际全货机航线,构建“海铁空”联动的全球物流网络。
(五)加速培育先进制造集群,夯实开放产业根基
以重点项目和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入手,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赋能,从“小切口”加速实现先进制造“大突破”。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机制,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产生更多先进制造成果案例。借鉴“和达模式”,在杭州、宁波片区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数字安防、新材料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产业协同,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六)营造内外联动开放生态,放大协同发展效能
统筹区内外资源,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关键领域赋权突破。深化“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功能互补,支持错位协同在大宗商品、数字经济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探索适时优化与调整自贸试验区布局,争取优先支持扩区。强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协同,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在数字贸易、生物医药等领域共享资源。对标国际先进地区,在知识产权、绿色贸易等领域持续创新探索,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营商环境。
立足新起点,展望新未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将以国家战略为舵、以制度创新为笔,推动“一区四片”迈向更高能级制度型开放,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