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广东经济学会中青年学者论坛第23次会议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会议由广东经济学会中青年委员会主办,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实验室、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创新实验室、广州市新型智库重点基地——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南方经济》编辑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乡村振兴研究》(集刊)编辑部学术支持。此次论坛以“数字经济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理论、政策与实践”为主题,旨在积极响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促进跨区域、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我院副院长李胜兰教授受邀作题为“中美两国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挑战与未来趋势”的大会报告。

▲李胜兰教授作大会报告现场
李胜兰教授首先从理论上介绍了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辩证分析了“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不同特征。她表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其中中国与美国作为两大领先经济体,其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成效、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接着,从国家战略、产业生态、技术路径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阐述中美两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同起点、不同路径、发展效果以及深层次原因。在解析中美两国面临的挑战后,她指出,展望未来,中美的数字经济竞争将更加复杂,呈现出“竞争中有合作、对抗中有依存”的态势。
针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未来走向,她提出了以下趋势:第一,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范式升级。早期的“互联网+”侧重于连接,通过打破信息壁垒来优化资源配置。而当前大力推动的“人工智能+”则以生成式大模型为驱动,目标是赋予数字系统主动思考、执行和创造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从“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生”。这意味着发展思维将从“建平台、汇数据”转向“育智能、创价值”。第二,应用场景驱动与技术反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最庞大的消费市场,为数字技术的落地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试验场。许多技术创新正是在解决制造业、服务业等具体行业痛点中迭代成熟,庞大的应用需求反过来又哺育和锤炼了底层技术。第三,区域差异化发展与生态培育。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国家政策鼓励地方形成差异化格局。例如,上海聚焦大模型和具身智能,北京依托中关村打造创新高地,深圳则发挥硬件优势推动智能终端发展。这种布局旨在形成“场景—人才—产业”的集聚效应,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数字生态。

▲李胜兰教授作大会报告现场
编审: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定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