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以“支点湖北 智链全球”为主题的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简称“北欧论坛”)在武汉开幕。本届论坛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中国与瑞典、丹麦、芬兰建交75周年的历史性时刻,由商务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汇聚了全球30多个国家、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2000余位代表,共商合作,共谋发展。

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共融共创,全球合作成共识
作为中国首个且唯一面向北欧国家的经贸合作长效机制,该论坛已成功举办六届。在“十四五”收官冲刺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论坛以“1+5+12”的活动矩阵,进一步彰显湖北的开放姿态与发展活力。
本届论坛首次设置主宾国,首届主宾国丹麦,组织高访团来鄂和湖北政商界高层展开深度交流,第24次中国-丹麦经贸联委会同期举行,为后续双边合作奠定基调。

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现场(央广网发 湖北省商务厅供图)
“过去几十年,中国与北欧乃至整个欧洲的合作创造了巨大价值。良性的贸易往来绝非零和博弈。”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丹麦马士基集团北亚区首席代表彦辞在论坛发言中表示,在当前的贸易格局下,双方如何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如何保障双方贸易共赢,这些重要话题需持续关注,希望通过对话找到平衡和可持续合作方式。
合作的信心源自坚实的经贸数据。据商务部统计,2024年,中国与北欧五国贸易额达531.7亿美元,同比增长8.5%。今年1至8月,双边贸易额达379.6亿美元,同比增长7.1%,增速为同期中欧贸易整体增速的两倍有余。
科创引领,智能场景落地生花
论坛现场,数字人“荆荆”“楚楚”的流畅解说与巡检机器狗的精准值守,生动展现智能化应用场景,让与会嘉宾沉浸式体验科技创新魅力。

论坛现场的数字人(央广网发 湖北省商务厅供图)
以北欧论坛为桥梁,跨国公司持续加大在鄂研发布局。奥托立夫、法雷奥、西门子等企业已在湖北设立技术研发基地,推动汽车安全、软件技术、电力装备等领域创新。以中欧企业家东湖对话为代表的多场专题活动,进一步推动中欧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战略对接。
“任何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要深化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希望各方联起手来,为世界赋能,实现共赢。”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会上表示,格力正从家电制造向数控机床、机器人、储能等领域拓展,未来将与北欧加强能源技术与绿色产品合作。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把整个蛋糕做大,中国在硬件制造上优势明显,全球则共同开发软件与应用。唯有开放协作,才能加速产业质变的到来。
通道拓展,商贸往来再提速
开幕式上,中欧班列(武汉)至瑞典、丹麦、挪威的新路线正式首发,标志着武汉陆运版图进一步向北欧延伸。新线路全程时效预计22天,较传统运输方式节省一半时间,可大幅提升跨境物流效率。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武汉)已累计发运5791列,货值达1200亿元,共拥有59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20个城市,为湖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构建了安全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

中欧班列(武汉)北欧三国新路线首发仪式现场(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论坛的“开放红利”也惠及广大市民。中欧创享之夜暨“乐购湖北”国际消费品展示周也于10月15日在武商梦时代启动,丹麦乐高、西班牙伊挑火腿等全球新品集中亮相,宜家也在武汉开设快闪店,为消费者带来沉浸式北欧体验。
湖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论坛拓展了开放支点的大通道、筑牢了产业支点的硬支撑、激活了创新支点的新引擎、打造了生态支点的好样板、强化了联动支点的广辐射。借助北欧论坛这一重要合作平台,今天的湖北正在加速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湖北支点建设注入强劲动能。